维修维保中心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为了明确风险辨识与评估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
回顾、持续改进等,更好的对风险进行控制,防范危险发生,特制订本制度。2范围
本制度适合用于我公司范围内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3职责31安全管理机构负责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的组织、协调、分工等职责,由总经理批准发布《危险源辨识清单》。32安委会负责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的策划、实施、检查与监测工作;审查风险评价,评审更新《危险源辨识清单》。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工作。4工作程序41风险辨识的范围411公司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生产、起重、运输、登高、高温、维修作业、办公活动等)。41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公司员工、相关方人员及外来人员)。413工作场所的所有设施(包括生产设施或租赁设备)。
f414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415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416危险因素分类a按能量分七种: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心理、生理)。b可参考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代码》六种类型分类。c可参照GBT6441199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的二十种类别分类。417按层次辨识:厂址、厂区布局、建(构)筑物、生产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等。42风险辨识方法421安全环保部组织各部门有关人员按本制度41,422423的方法进行安全风险的充分排查。422首先正确区分第一类危险源或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指活动中可能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工作环境因素,前者是伤亡事故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后者是发生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因此,风险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危险源,然后再辨识第二危险源。423公司采用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对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等方法较直观地辨识风险。
f43风险评价
431在风险辨识基础上,各部门可用以下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直接判定法:借助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能力和有关标准、法规、统
计资料进行分析评价。
43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DLEC)评定Ⅰ级、Ⅱ级的风险
等级确定为重大危险源,Ⅲ级风险等级为可承受的一般风险,Ⅳ级风
险等级为较小风险,划分分值:
D值
危险程度
级别
〉320
高度风险要立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