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小麦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需求不断增加,建立小麦优势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2003年,农业部实施了《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对于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促进专用》小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科技支撑和产业引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小麦优势区域逐步形成,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小麦品质明显改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一)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和行政推动,我国小麦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一是面积恢复增加。19982004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连续7年下滑,由1997年的45亿亩下降到32亿亩,面积减少了13亿亩,减幅281。2005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有所恢复,由2004年的32亿亩恢复到2007年的36亿亩,增加03亿亩,增幅达97。二是单产连创新高。20042007年我国小麦亩产分别达到2835公斤、2850公斤、3033公斤和3072公斤,连续4年超过1997年2735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走出了多年徘徊的局面,连年突破300公斤大关。三是总产持续增长。2007年我国小麦总产109298万吨,比2003年增加2281万吨,增幅264,实现连续4年增产,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总产水平,在面积减少1亿亩的情况下,再次超过1亿吨。(二)优势区域逐步形成。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的引导下,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产区逐步形成,且各具特色。2007年三大优势区小麦种植面积285亿亩,占全国小麦面积的80。黄淮海麦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2007年冀鲁豫苏皖5省小麦面积占全国比重达到654,产量占755,与2003年相比分别提高30和47个百分点;长江中下游优质弱筋麦区加快形成。2007年江苏省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611万亩,产量222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443万亩和175万吨,成为全国优质弱筋小麦的主产区,按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弱筋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