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希望自己在努力奋斗中不断成长起来。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个人成长计划,从教学业务、专业技能、师德师建中,提升自己。
5
f培训情况
2014年8月参加了教师入职培训,通过培训让我明白教师职业的不同和教师职业的要求,使我意识到教师职业任重而道远。2014年11月参加了国培,通过远程学习,我掌握了教师应该掌握的一些现代教学技术,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视频,使我在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上都得到了提升。2015年11月参加了送教下乡网上培训并且去进修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经典诵读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使我看到了一片不一样的语文教学天空,和不一样的教学形式,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6
f教学反思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承担是文化的传播者,我时时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作为有近三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教过不同的学生,对于课堂的反应也各不相同。课程改革,要求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记得刚来学校上课时,我接受了这种思想,力求在课堂中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课堂氛围确实很活跃,学生们也很积极,上课好像变成了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但是不久的一次考试,给我浇了一盆冷水,班上学生的分数普遍偏低,拿到江山一片红的试卷,我顿时慌了,一些基础的题目,很多同学都不会做,诗歌默写错一大片,一些有回答套路的题型也是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可是没一个是答到点子上的。我认真分析了情况,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了呢?上课不是好好的吗?不是很踊跃吗?怎么这些基础的知识反而不会答了呢?去问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告诉我,在新课改时代,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但是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更不对。事后我自己认真地想了很久,才有点领悟。
语文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等特点,新课改要求突出体现人文性,但是在人文性和工具性是需要兼顾的,在课堂上,学生们固然热热闹闹,但是这热闹是没有基础的假象,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
7
f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学生天性的发挥固然重要,但是基本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是必要的,对于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去朗读,去体会,优美的句子,需要去分析,去鉴赏。如果缺少这种语言的积累,美感的培养,那么热闹的课堂是没有基础支撑的空中楼阁,所以,人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