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计划体制下导致经济超长波动的因素逐渐减弱。
1
f宏观调控的模式、第三节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一、宏观调控模式宏观调控模式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不同国家乃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宏观调控模式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影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宏观调控模式是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三,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第四,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二、宏观调控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宏观调控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宏观调控手段1.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关于财政政策。包括对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对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和二者的综合运用。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内容包括:1确定财政支出的总量;2确定财政支出的方向和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3确定财政支出的重点;4确定财政支出的程序和制度。我国在过去长时间内,较多地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起,财政政策开始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关于货币政策。1997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从需求过旺转向需求不足,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从“适度从紧”向“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转变。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要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调控作用。关于汇率政策。汇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到很大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关于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