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在人口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结论是不一致的。Horioka和Wa
(2007)在上两篇文献的基础上重新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收入增长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正,且系数较为显著。(2)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3]在较近的国内文献中,杨继军(2009)和汪伟(2009)的研究较具代表性。杨继军(2009)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率对储蓄率有正向影响,且系数显著;人口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且人口抚养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储蓄率就增加0124个百分点;由于人口抚养比的弹性远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故人口抚养比是决定储蓄率的主要因素。[4]汪伟(
f2009)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是由两个急剧转变的政策共同作用所致:(1)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施的改革开放,以1978年为界,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均值由19531977年的55上升到19782006年的96,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的变动基本一致。(2)是人口政策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对储蓄率的积累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转变使得中国迅速实现了人口转型,并通过“人口红利”的集中释放带来高储蓄。经济增长与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增加互相影响,又进一步提高了储蓄率。[5]。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高储蓄率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图1描述了19952008年期间国民储蓄率与总人口抚养比的变动关系,根据该图可知,2000年是这一变化的转折年份,Kraay(2000)与Modiglia
i&Cao2004)在人口抚养比方面的矛盾性可能与他们的数据区间不同有关,(同时根据该图可知,杨继军(2009)对20022007年短期的分析是合理的,即人口抚养比与储蓄率呈现了负向关系。另外,由图2和图3可知,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有着明显的城乡差异,特别是在城镇地区,杨继军(2009)的结论“人口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在这里被分解为,少儿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而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却有着正向影响。为了更为全面的考察这二者的关系,本文借鉴Horioka和Wa
(2007)的研究方法,同时考察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关系,特别关注2000年以后的数据特点。另外,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财政手段
f的影响举足轻重,例如税收与财政支出会影响消费、投资与进出口,因此居民储蓄就会因这种影响而发生波动,从这个角度讲,财政政策特别是税收规模或支出规模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