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互利、平等、协商的精神成为各国间发展关系的指导思想只是在新形势下基于本国利益的理性考量,要想使这一思想转化为具体实践仍有一个相互体认、学习的过程。庆幸的是,这一过程贯穿于解决边界问题与加强军事互信谈判的始终。众所周知,中苏的边界争端曾给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蒙上了厚重的阴影,经过20多年的三次边界谈判最终于1991年5月签署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但问题并未最终解决。苏联解体后,为了相互协调、甚至是某种程度的配合,1992年9月,俄、哈、塔、吉在明斯克举行会议,决定共同组成与中国谈判的联合代表团,从而形成以中国为一方,俄哈塔吉为另一方的“五国两方”的独特边界谈判模式。边界问题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能够直接牵动民族情感,因而也经常导致国家间关系的紧张或冲突。但是中国与俄哈塔吉之间这段世界上最长边界问题的解决,完全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即边界谈判是与削减边境地区武装力量、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谈判交互进行的。1992年,两方就上述问题展开谈判。一方面,各方,特别是中国本着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精神,以渐进的方式推进边界问题的解决。各方一致承诺在遵守《中苏东段国界协定》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争议不大的地段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一时不能解决的地段继续谈判,直至妥善解决。另一方面,双方相互削减边境地区的武装力量,加强军事信任的谈判也同步推进。经过22轮的谈判,两方最终于1996和1997年分别达成了“上海协定”和“莫斯科协定”,尽管这两个协定存在不少缺陷,但它的确是富有效果的互信、和平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中国与上述四国的边界划界工作分别于1998、1999、2002、2004年完全得到解决,“上海五国”机制得以建立并定期召开年度首脑会议。也就是说,边界问题的解决非但没有导致双方间关系的紧张,反而为各国探寻新形势下的合作奠定了政治与安全基础,也为“上海五国”最终顺利升格提供了心理基础与组织经验。再次,“上海五国”升格为全新的上海合作组织是各国在解决边界问题、建立互信机制过程中,构建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上海精神”的逻辑结果。如前所述,五国两方解决边界问题的过程也是加强政治安全领域信任的过程。“上海协定”和“莫斯科协定”的签署表明,各国决心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的前提下解决各国共同面对的各种问题并以渐进的方式推进地区合作。“上海五国”机制形成后,从每年召开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