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缘于地缘政治但又超越了地缘政治,是冷战后各成员国探索就如何与邻国建立起建设性的睦邻关系之思考、实践并最终提升为“上海精神”的逻辑结果,但这种地区认同实属低层次的“政治型的回应性认同”,认同并未赋予成员国间的亲近感与地区责任感。今后在推动成员国地区认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吸取成熟的地区组织在构建认同方面的经验,更应考虑到该组织自身的发展现状与特性。关键词地区认同上海合作组织“上海精神”中图分类号D8141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0704006306“认同”原本是一个哲学、心理学概念,是指建立在共同体成员相同特性基础之上的区别于他者的共有形象与归属感,在政治学领域中引申为由此而产生的对共同体的忠诚。在国际政治领域。将认同问题系统地引入地区研究的是卡尔多伊奇KarlwDeutsch,但该问题真正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则源于建构主义的兴起。建构主义认为,认同是能够产生动机和行为倾向的“有意图行为体的属性”,行为体在某一共同体内持有对该共同体的体系文化以及将一般化的它者作为对自身悟知的一部分之认同,也确立起了自我作为群体一部分的认知。即集体认同。地区认同是集体认同的一种,一般而言,它是指地区合作组织成员国对组织所覆盖地区的忠诚。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表明,倘若地区合作组织的成员国拥有较高层次的地区认同,就能够为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上的支撑,同时,组织的有效运作反过来塑造着成员国的利益预期与政策取向,在二者的互动中,最终实现各成员国及其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由中国主动发起并发挥主要推动作用的地区组织。随着该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的突显,引起了学术界愈益密集的关注。但综观现有文献。学术界对该组织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其中,认同问题鲜有涉及,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组织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之一。一、地区认同的形成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提起“上海五国”及其上海合作组织,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心脏”说,认为它是地缘政治的产物。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冷战后这一地区的确出现了布热津斯基所说的地缘政治“黑洞”。局势的发展需要确立新的权力结构与秩序。但是,上合组织的建立是否就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为了填补该地区的权力“真空”呢首先,冷战后各国认真思考如何超越冷战思维,国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