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信息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技术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对信息课程的教学,引导中小学生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期分析,培养学生的规意识、时效观念、共享思维以及创造精神。(一)规性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规;从教学设备的维护到教学纪律的维持,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秩序与公共道德,从而培养学生按章行事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时效性时间效应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技术课程德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及时关注信息的最新动态和最新进展,避免信息的过时和旧对德育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三)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与物质、能量的根本区别。信息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课程应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集思广益,彼此分享,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S
f
(四)创造性信息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将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形成方案的思维方法迁移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感知和应用前沿技术,在技术与思想的碰撞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活力,养成缜密思考、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二、德育畴(一)网络道德引导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不传播不良信息,不发表不负责任的网络言论,不造谣、不传谣。遵守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二)信息安全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维护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能够利用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工具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掌握完备的密码设置常识,能够识别钓鱼等网络诈骗平台,不在网络公众平台轻易泄露个人身份及财产等隐私信息。(三)信息辨别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能够较为自如地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谨慎网上交友,避免上当受骗。自觉抵制淫秽、、暴力、毒品、邪教等不良信息的侵害。引导学生合理安排网上学习活动、浏览信息以及休闲娱乐等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