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
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其文学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他们批判旧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其文学成员的共同点是: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举例: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2、创造社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都是留日学
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从创作看,创造社流派特色比较显著,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大主要形式。在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举例: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在翻译方面,大多译介的是西方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也有些属于现代派或非理性主义、泛神论的作家、哲学家的作品。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的“五卅运动”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的创造社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
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性的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他们在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举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4、语丝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
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