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原子质量。(加权平均)⑵元素的近似(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与其原子百分数乘积的和。(近似平均值)3.相对分子质量: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4.理解。对于有同位素的元素来说⑴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数≠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⑵只有具体的原子才有质量数,元素没有质量数。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仅与其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有关,还与其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百分数(丰度)有关⑷原子百分数(a1、a2…):在自然界中,某元素的某种同位素原子的数目占该元素所有同位素原子总数的百分比。指各种原子的个数百分比或物质的量百分比,而非质量百分比,但两者可通过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换算。5.有关计算表达式
f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Mi
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1个原子的质量11个126C的质量12
用质量数代替Mi
M
aMa…MiaiM
1122
i1
用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近似(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Mi质量数Ai
五、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M
M′1a1M′2a2……
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①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家建立了原子学说;②1903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建立了“葡萄干布丁”模型;③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④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⑤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现代量子力学模型。2.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在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3.电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的区别描述宏观物质的运动:计算某时刻的位置、画出运动轨迹等。描述电子的运动:指出它在空间某区域出现的机会的多少。六.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⑴原子结构简(示意)图:圆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能层(电子层),弧线内数字表示该能层(电子层)中的电子数。如镁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为(见右图):七、原子结构的特殊性(118号元素)1.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11H。2.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①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4Be、18Ar;②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6C;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8O;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10Ne;
f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12倍:3Li、14Si。3.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