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义时期,现代资本主义时期存在的市场经济可以称作现代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国家干预力很强。在现代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基础上运行的财政可以看作是现代公共财政。现代公共财政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财政活动范围除了那些典型的政府支出,如行政、国防以外,主要增加了两个方面的支出:一个是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的支出,它大体上占到财政支出的3050%,北欧福利国家大约占到一半。另一个是用于共同生产条件方面的支出,也就是经济方面的支出,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环保、农业等方面。这些方面支出各国所占比重不一样,西方国家一般是20%左右。empire
ewspage我国财政的发展趋势正好相反,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财政逐渐由原来的生产建设性财政向现代公共财政转变。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支出总体上比重还是高的,但变化很大。1978年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占637%,1995年降到418%,这个数字和有些发展中国家差不多。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978年大约占85%左右,1995年下降到32%,几乎微不足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构建,并不意味着财政要从再生产领域完全退出,而转向“吃饭财政”。恰恰相反,公共财政是应当且必需在再生产领域有所作为的。事实上,任何社会形态下的财政,都不可能完全不管再生产之事。另外,我国财政逐渐向公共财政转变,不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道理很简单,现在我国国有经济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到1996年底国有资产为65894亿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这么大的国有资产通过自己运营,不应该影响其主导地位。目前国有企业的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机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政府投入再多也无济于事。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是市场失灵论安教授介绍说,我国现存的
f财政职能范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全社会如一个大工厂,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由政府通过统一的计划来组织运行。由此形成的财政职能范围大而宽,财政职能延伸到社会各类财务职能之中,包括了生产、投资、乃至消费,覆盖了包括政府、企业、家庭在内的几乎所有部门。这也正是我们习惯于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称之为“生产建设财政”的原因所在。公共财政的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都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国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