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科研与院务的比例分配权重为8:4:2,教学权重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也体现了“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本质要求。其中科研也占重要比例,体现了建设研究型学院的基本精神,教研相长,没有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教学就犹如有形而无神,必然是苍白无力的。
2、注重定量考核。数据总是更能科学地说明问题,一项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数据上才能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价和反映出一位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因此在制定指标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采取定量指标。本方案的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注重定量考核,对于教学、科研的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就教学来说包括教学分、指导分和补贴分三个二级指标;就科研来说,量化指标更细,不仅规定了二级指标,还规定了三级指标及其权重与计算方法,便于学院和教师对照情况分别进行计算考量。
3、在科研考核指标中对不同职称的教师进行了区别对待。高职称的要求高,低职称的要求低一些。就同一科研项目成果来说,系数“∏”依据职称等级分配,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值分别为2、3、4、5。高职称所占的权重明显低于低职称者,这一标准的拟订也是由岗位的
性质决定的,有利于维护青年教师和低职称教师的利益和积极性,从而保障考核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4、根据难易程度设置评价权重。就课程设置来说,专业外语教学或者双语教学的难度肯定要大于汉语教学,新课程所付出的努力肯定要大于老课程。根据“多劳多酬、优劳优酬”的原则,前者的报酬自然应该高于后者。本方案指标体系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上原则和知识劳动的特点。比如开新课(包括院系级选修新课)教分,按学校所计教分的50补贴。双语课按学校所计教分的100补贴等。
5、考核结果除了直接与福利待遇以及晋职评优挂钩,还与教师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既增加了当期激励的强度,又增强了评价效应的持久性。连续考核优秀者,优先享有深造、进修、破格晋升等待遇,调动了教师参与评价考核的积极性。同时指标体系设计以量化为主,也便于教师在自评的基础上对考核过程进行监督。有利于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避免灰色评价的存在。
6、方案对各项考核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人作了明确规定。规定由院长办公室负责本方案的解释。方案内未明确的问题或特例,由院领导集体研究决定。教学考核由教学院长组织教务科进行;科研考核由院长负责组织实施;院长负责组织院办进行院务考核。各项考核主体明确,责任落实到岗,工作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