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虽然侧重于战争的历史必然性和实际功利,但并没有忽视和淡化战争的残暴性。“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既是对战争残暴性的概括,也是对战争客观必然性和实际功利的描述。孙子的“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的论断,把战争的害和利完全统一起来了。孙子的出身和生命历程使他不仅具备对战争残暴性的直接体验,而且还对战争客观必然性具有深刻的认识。孙子正是在战争残暴性和客观必然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孕育了重战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非战”、“反战”思想并不占上风。尚武、崇战精神对汉唐辉煌业绩的开拓起着积极作用。至宋,中国文化发生了转向,战争观念也起了根本性变化,在治国思路上推行扬文抑武的文化思想政策,结果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战争以及战争准备是必须极为重视的国之大事。结合宋代扬文抑武的历史教训,人们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孙子所言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警示所具有的意义。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等等所有的称谓和说法,都不能排斥和否定军事的竞争。单纯的军事竞争,固然不能立足并称雄于世界,但是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家最大、经济最发达都只是空谈。
现在的中国,当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武力又成为和平统一的最后保证时,人们不能不进一步审视战争问题。《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成就,它所揭示的战争理论,对于今人思考战争问题,仍具有思想的滋养作用。
22慎战思想
孙子强调战争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关心的是如何把握和处理现实的战争。他从战争残暴性以及对国家、民众极端重要性中导出慎战思想。在孙子看来,任何战争都是关系到民众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都必须慎重对待。
他讲“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孙子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军”是说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是说将帅不可因一时气忿而出阵求战,其主旨都是反对情绪化的因素而轻启战端。
慎战的基本原则是“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合于利而动”不是说凡符合国家利益就一定用兵,国家利益就一定要靠战争去争取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