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最后一首诗是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在课堂流程处理上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当堂阅读,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即用本课所学的“三读法”去自读,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或课后的随感写作,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课的方法和技能。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这对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会有所帮助,课堂教学也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达到质的飞跃。这样的教学设计其实还是运用以前课堂的内容,只是把它们进行了重新的组合,而组合的前提就是你要转变对教材的认识。
二、“小处”入手
(一)小环节也能“四两拨千斤”
适当地调整备课中的细小环节,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作者及写作背景这一块,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大都会放在正式分析文本内容之前,以便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内容时了解写作的背景和相关知识,无疑这对学生阅读文本时是有较大帮助的。这一教学设计环节一直是被大家接受和较常运用的,但是在有些课文的处理中却不妨灵活处理,以免死板,即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交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其成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钥匙。
如《我的母亲》,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许多人会在导入部分之后直接介绍胡适和他的母亲的事迹,走常规路线。在一次听课中我发现一位老师打破常规,把胡适和他母亲的一些背景资料穿插在文本的理解中,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位老师在导入新课后,请学生自读课文,并布置了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到,在课文第6小节中有一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此时学生可能不是很理解为何作者会说自己的母亲是“严父”这一角色,这时老师就把胡适母亲冯顺娣的生平简单地做了介绍,尤其强调她在22岁即胡适三岁时就独自承担起了一个大家庭的担子,使学生对这位年轻的母亲肃然起敬,理解她在那种环境中抚养和教育胡适的不易。在文章讲解到胡适为何写母亲是他的恩师时,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这一问题时,老师又把胡适在学术上的成就,他的个人的品质,以及他的“新三从四德”笑话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胡适的很多东西都受到他母亲的影响,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这堂课,该老师这个细节的处理给人印象深刻,使人深受启发,可以说这个小细节,隐含着他的教学机智,如果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能够仔细地琢磨这些“细枝末节”,那么课堂的实际教学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话题带来大感悟
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