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经过一个暖冬期土壤贮存水分减少,春旱有加剧趋势,夏田作物的生产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黄河灌区以南与冬小麦种植区以北的一个狭长地带,即陕西北部、宁夏中部干旱带、甘肃定西地区的北部等旱区春小麦生产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在近4年来,这一区域的春小麦几乎连年绝产。面对全球变暖,春小麦是不是已不适宜在这一区域生长针对这一问题,如何在这些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既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气候变化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
中国农业近几十年来呈阶梯式增长的背后,是生产力提高和稳定的周期由初期的67年缩短到最近的34年,平均年增长率由起初的4降低到新近的不足2。中国粮食生产表现出巨大的区域变异性和年代间的波动性,技术因素对于生产力的贡献愈益受到外部因素的削弱或掩盖6。粮食产量年增长率的下降还带来农业物质和能源成本的飙升,这对气候变化产生正反馈。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因作物和区域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稻作区和水稻的产量和稳定性高于旱作区和旱作物,气候边缘区或敏感区的产量变率(不稳定性)最高。我国不同地区均存在气象产量的减产趋势。尤其是北方(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大陆性气候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主产区,也是未来潜在增长区,但恰恰明显地表现为气象产量减产的高风险地区;在这些地区,气候变化中降水变化带来的干旱化可能削弱或抑制了升温的有利效应,特别是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华北地区。水稻在西北和东北的扩张可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但是这些地区的水稻气候变化下的高减产风险不可忽视。综合来说,中国不同
f地区粮食生产仍将主要面临不同程度的减产风险和波动风险,将表现为总体的减产和日益增大的生产力的不稳定性和粮食生产能力的不确定性。从过去几十年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的变化中可以预示,在我国耕地和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和西移的背景上,在没有适应性技术对策的情况下,未来气候变化可能至少使粮食生产减产10以上,而生产的年际不稳定性将提高15以上。无论是减产还是产量波动性,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等90年代以来增温和干旱化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地区,粮食生产存在十分严峻的减产风险6。气候变化影响将严重制约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并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成本,从而降低农业比较效益。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1)随着总体生产水平的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