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能力、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更高。选择题中有材料、图表、漫画,较为全面的考擦了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选择题的27题就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考察,通过土地买卖契约为载体,对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土地情况进行考察,此外并提出了“宝钞”的概念,,要了解其发展的内涵就必须对当时的政治发展情况相联系,要求学生在知识面方面要有所拓宽。第四,体现新课改的要求虽然在试题的设置方面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却体现了对新课改理念的不断充实,选择题3034题以材料为依托考察了学生史料分析能力,通过史料分析与课本上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完成解答,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重从史料中去分析。而这种有效的
f整合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体现。这也是新课改的方向。以选择题34题为例,史料中给出了两个时间概念,通过两个时间给出了中苏关系的两种状态,这就要求学生对两种该状态下的国际环境作出分析,并联系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予以解答,如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分析,都会出现失误。此外,材料题的40题也是通过对材料的转化来完成。历史的分析、探究能力在本次考试中体现的一览无余。三、试题具体分析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此题是对课标分封制基本内容的考查,很基础,只要了解鲁齐燕卫宋晋等封国就可做出判断。主要考查了记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此题是对课标郡县制建立史实的考查,解题关键在“公天下”之开端,公天下应该是指尧舜禹时代,皇位继承人是通过选拔来实现的。此题易错选B。此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命题高于教材,关键在对于题干的理解,王安石养生方面的见解,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此题更象政治题。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