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教会”拟定了“三十点纲领。”纲领规定德国境内的全部教会都是“民族性教会”,必须根绝“各种异己的外来的基督教信仰”,停止出版和传播《圣经》,从供坛上清除一切耶稣受难像、圣经和圣徒像,各教堂必须撤除基督十字架,代之以纳粹符号。《德国史纲》纳粹上台后,不仅改造了宗教,排斥一切异己,而且纳粹教育政策纳粹政权将德国的教育完全纳入了培养纳粹接班人的轨道。(投影)1933年11月6日,希特勒在讲演中说:“当一个反对者说,‘我不会投向你那边的’,我就平静地说,‘你的子女已经属于我们了……你算什么?你是要死的。但是,你的后代现在站在新阵营里。在一个短时期后,他们就将不知道别的,而只知道这个新社会’”。1937年5月1日他又说:“这个新国家将不把它的青年交给任何别的人,而是自己管青年,自己进行教育和抚养。”《德国史纲》“阿道夫希特勒学校”是培养纳粹干部的初级学校,1937年以后全国共设立10所,其中著名的有不伦瑞克的“预科学校”。这类学校由希特勒青年团主管,学生从该团所属少
f年队内12岁儿童中间选拔,主要审查项目为种族血统,具有白肤、金发、碧眼外形的儿童具有优先权。该校学制6年,除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外,还从事军事训练,培养党内外从事领导工作的能力。学生18岁毕业后有资格上大学。……
《德国史纲》从学校的环境布置和投影资料,可以清楚地把握纳粹学校教育思想的核心。三、小说主题(通过情节梳理、“我”的形象的分析和环境分析,已三次初窥小说的主题,这里,再思考几问题:1.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不写全?为什么以此为题目?2.牛奶究竟象征了什么?)1.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不写全?为什么以此为题目?这个标题省略了什么?省略的重点是什么?(“恪守他们的命令”)本为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我”没有写完,说明可能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是盲目的接受了这种军国主义的思想。2.为什么看到比尔格勒之后,叫出的是“牛奶”,而不是“比尔格勒”?“牛奶”,“比尔格勒的门房”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块什么样的地方?自由,在这个地方,不必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作者海因里希伯尔在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