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性冲动没有太大实质意义,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一)主要观点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认知理论基于这样的观念:在我们想什么,怎么感觉和怎么行为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我们的思维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决定我们的行为。认知理论重视心里内部过程的研究,把人的心理功能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认为认知歪曲是引起情绪不良和非适应行为的根本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到改变或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就会相应好转。Gree
e(1999)认为社会工作中的认知理论包含以下内容:
f精品文档
人类认知的成长与发展存在于整个生命周期;个人在任何既定领域的认知能力会因个人功能发挥的情境而变化;认知(知识、思维和问题解决)既是个人对环境事件的接触,也是个人对这些事件的意义的建构;个人的行为是为了回应对环境事件的认知意象,比如他们会选择性注意或者解释事件的意义;思维、感觉、行为及其结果都是因果相关的;认知意象包括对自己的思考,会影响社会功能和情感愉悦感,并且可以改变;行为改变可受到认识改变的影响;(二)相关理论1埃利斯的ABC人格理
与心理动力理论相比,认知理论更关注当前的事件而非潜意识的冲突,其目标在于改变案主的思维过程,使之更为“理性”。无论是认知理论还是行为理论都有一种整合对方的取向,旨在进一步拓展解释能力和应用空间。Sheldo
(1995)将认知治疗有限度地融入了传统行为理论,Berli
(2003)的整合则更进一步。认知行为治疗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
行为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建立在行为科学原理之上,其应用经典行为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治疗各种问题行为。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发展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将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与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