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在进行多因素分析时,控制了体重、身高等因素的影响后,儿童血压的变化与年龄变化之间无相关性。13儿童血压的轨迹现象所谓“轨迹现象”即个体血压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在相应百分位数不变现象,同时也发现一个规律,即对收缩压的相关系数较对舒张压高一些。是指血压处于某一血压百分位数的儿童,经一段时间后,其血压值仍然保持在原来血压百分位数位置上相对不变的现象〔4〕。国外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儿童血压存在一定
f程度的轨迹现象,而且这种轨迹从婴幼儿开始,贯穿于儿童少年时期,一直延伸到成年时期。与国内多数学者的报道基本一致。如李凯等对197名7~14岁学龄儿童3年的纵向研究表明:SBP相关系数为030~057,DBP相关系数为022~041,SBP的相关密切程度高于DBP,无论是SBP还是DBP均具有随年龄增长而相关系数增加的趋势,女孩血压的相关系数略高于男孩,且年龄越小、时间跨度间隔越大,血压的相关系数越小。Syme等〔5〕研究表明,6岁左右学龄儿童血压对其30岁时血压有阳性预测意义,而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血压可大致预测其50岁左右时的血压。因此,对儿童血压轨迹现象的研究,不仅可对成年后的血压水平进行预测,而且可借此进行高血压的早期预防。目前,儿童血压的轨迹现象的强度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相关系数法,即采用同一个体两次不同时间所测得的血压值所计算的相关系数;二是百分位数法,当对某一儿童群体的血压值进行追踪观察时,对血压值处在某一百分位数以上的人群进行计数,以经过一定时间观察后,血压值仍处在这一百分位数以上人数占观察前这一水平上人数的百分率来表示。影响血压轨迹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在多次测量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较稳定的轨迹状态,且测量次数越多轨迹状态就越稳定〔6〕。总之,大量研究结果提示,儿童血压轨迹现象具有以下特点:(1)轨迹强度较成人相对较弱;(2)轨迹系数与追踪观察的时间长短有关,测量间隔时间越长,轨迹系数相对越小;(3)轨迹系数与初测年龄有关,初测年龄越小,轨迹系数相对越小;(4)SBP的轨
f迹现象较DBP明显;(5)轨迹系数与初测血压值的大小有关,陈会波等〔7〕对942名6~7岁儿童进行了4年的追踪观察后发现:不论是SBP还是DBP,初测血压偏高组血压轨迹现象最明显,其次为血压正常组,血压偏低组最弱;(6)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儿童的血压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2儿童血压的影响因素21遗传与环境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