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知识与技能了解驳论文有关知识,理清课文思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
情感、态度目标
与价值观
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进行论证的方法。品味辛辣犀利、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学习理清课文批驳思路,体会驳论文的行文特点。重点
学习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难点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指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新课导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部分人不断散布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有力地驳斥了这种悲观论调。
f环节二自主学习
环节二自主学习
一、助学资讯
文体知识: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则“因小见大”。它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溶为一体。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慨.叹(kǎi)省.悟(xǐ
g)诓.骗(kuā
g)抹.杀(mǒ)拐弯抹.角(mò)玄虚(xuá
)前仆后继(pū)理解词语。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怀古伤今: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感伤。指一种寂寞、悲观的思想情绪。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三、整体感知自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第二部分(35):直接反驳:失去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第三部分(68):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
不要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