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运用大量对话,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对比鲜明。主人公睿智聪慧、娴于辞令的形象跃然纸上。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f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56题。(8分)夏夜
唐韦庄
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
注:秋兴赋,即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代表作《秋兴赋》。潘岳32岁时,是太尉府的属员兼任虎贲中郎将,又在散骑官署内寄居值班,早起晚睡,难得一刻安宁,有感而作此赋。
5请简要赏析诗句“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的妙处。(4分)
6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三)古诗文默写。(6分)
7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4)▲,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5)《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奖功罚过要一视同仁的两句话是“▲,▲”。
二、现代文阅读。(26分)(一)阅读下文,完成810题。(10分)
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临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f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可遗憾的是,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