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坐在沙发上,悠闲地点燃一支烟。①5“谁能谈谈体会”苏老师问,眼睛里闪耀着狡黠的光芒。6没人回答。大家把目光移向卢华,他是颇有成就的美院学生。7卢华涨红了脸,讷讷地说:“我还没有看出什么来。”他镇静了一下,又坦然地说:“真的,我没看懂,我甚至有点怀疑这是幅画……”8“什么,这不是幅画”吕林几乎从沙发上跳起来。9“那就请你谈谈对这幅画的理解。”卢华诚恳地说。10“外国人有惊人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11“我只请你谈谈这幅画”卢华截断吕林的话。12“这是一幅新印象派的画,”吕林滔滔不绝地说着,“这幅画色彩之灿烂、强烈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颜色,这就充满了想象。这是一幅绝妙的画。真是太美了,多么深刻的思想呀”13“我还是看不懂。”卢华轻轻地说。14苏老师微微一笑,走上前去,不慌不忙地取下画,倒过来再挂上。②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那并不是什么“新印象派”,而是大家熟悉的世界名画:《狂风中的橡树》。
最新实用优秀的中小学word文档
f1用“/”线标出本文的层次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2划线句①表现了吕林怎样的心理状态3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为文中画线句②打下伏笔的一个词:_____________4苏老师这出人意料的设计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5就这篇小小说的内容或写作特点,请你简要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月夜喧嚣的校园在晚休的铃声中渐渐沉睡了,宿舍里同学们的欢闹声,已经听不见了;偶尔听到的只是远处池塘里的几声蛙鸣。在这幽微的月光里,毕业离校的幽苦又萦上心头,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园后面的林荫小道上。曲曲折折的小径,蔓草横生。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挤挤地开着,像是一地银白的精灵,在月光里摇曳婆娑。两旁的玉兰树,是我们来时栽下的,现在已蓊蓊郁郁,两人多高了。月华如洗,透过扶疏的叶隙,撒下一地的斑驳。我想起了第一学期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个中秋月夜。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满月的光里,大家欢聚一堂,品茗、吃月饼,畅谈理想、人生,遐想着月的传说。月光皎洁,马鞍山披着一层银辉。风儿带着秋的凉意,沙沙地响过了竹林,响过了芝山亭。记得苏子有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易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那时我想,我们真是一群幸运的人儿,搭在世纪末人才的班车上,享受着太平盛世的风光霁月,展望着未来岁月。又是一个月夜。因白天一位同学病了,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