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资源。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周阅读2_3篇童话故事,并用开“故事会”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读童话、讲故事成为每个学生生活中的必需。阅读童话故事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积淀了语感经验,丰富了他们的“心理词典”。在教学中,我们还可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其想象力,让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如在教学《墨梅》这首古诗时,通过诵读、感悟,学生理解了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学着写诗,教者再稍加引导,更能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韵美。除了仿写,我们还可以设计续写、改写这样的作业。
5、课外实践,搜集交流。搜集资料,思考交流是学生相互启发与学习、合作交流并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它是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如学完《孙中山破陋习》之后,我让学生去“寻访身边的爷爷奶奶、伯伯大妈,了解当时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学生们很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去做了,回到课堂上交流的时候,许多内容连我都没想到,比如“包办婚姻~一夫多妻~男人扎辫子”等。这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培养并发展了能力。
在当今时代,搜集资料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本领。除了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寻访,还可以上网搜集,查阅书本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立体的。
6、剪贴结合,巩固强化。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剐开始学习时,虽识字不少,但认读与书写还不能同步。此时,教师可以设计“剪贴小报”这样学生力所能及的作业,让学生在商品包装袋、报纸、宣传单等废旧物上剪下自己认识的汉字,再按一定的意义把他们摆在一张小报上,于是,就有了“我爱校园”“今天的空气真好啊”等主题鲜明的识字小报。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学会了识字,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汉字,积累了语言,也增长了语文知识与才干。
7、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作为教师,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感受,积累学习语文的素材。有时,可以布置学生去有目的地观察某一种事物或现象,如观察植物的特点与生长过程,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天气变化等,并写出一定数量的观察笔记。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做一个有心人,随时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儿,或是感兴趣的事,将之形成一篇篇观察日记。着眼观察、动笔纪录、用心思考,这样的观察作业,无疑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肖川博士曾言:“作业时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