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赞誉。二、作业成本法应用模式在实践中,作业库的划分远非像以上归纳的四个方面那样简单。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不尽相同,作业的划分也非常零散,从一线业务部门反馈得到的作业流程往往会有上百种。经过对重点作业的梳理和合并,并按其成本发生的金额大小排序,应尽可能将重点作业压缩到小于10个。找到作业库后,必须为作业寻找分配标准,即成本发生的动因。在批层次作业中,以产品生产中的变换批次数为成本动因,其成本归属于准备成本库,按产品生产中变换的批次数计算其成本库分配率。例如工程公司的设备调试就是典型的批作业,成本的发生与批量有关;实务中可以将批层次理论拓展,因为有些作业发生的动因更加多样化,比如产品检验所发生的成本与验收次数有关,材料采购与产品的重量或点收次数有关,零部件管理与零部件种类有关。而产品层次作业中,可以按传统的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计算其成本库分配率。如加工中心加工与机器小时的耗费相关,而工程安装则与技术人员的工时数相关。在单位层次作业中,以设备维修为例,按各产品耗用维修人员工作量的百分比作为其成本库分配率。从以上分析中可知,作业成本法并没有减少企业总的间接费用,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使间接费用的分配精准化,因此它更多的强调了间接费用发生的各种动因,即哪些作业在消耗资源(间接费用),它所提供的信息可被广泛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顾客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由于作业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分析作业的构成及合理性就决定了资源的耗费是否存在着不经济的现象。因此检查作业库中的每道工序,如何减少资源的无效利用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一种新的管理手段。这使得作业成本计算超越了成本计算本身,从而上升为以价值关系分析为基础的、服务于企业战略需要的作业管理abm(activitybasedma
ageme
t)。作业管理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从外部顾客的角度出发,尽量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价值指顾客就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金额),二是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尽量从顾客提供的价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企业管理必须深入到作业水平,进行作业分析。实际应用中作业分析包括如下方面:1分析哪些作业是必要的,哪些作业是不必要的。必要的作业能创造价值,一般分为两类;其一,如果某项作业对顾客而言是必要的,那么该作业就是必要的作业,它能为最终产品增加价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