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的学生,成绩平平,表现一般,但人缘极好,很多学生愿意跟他交往,平时也很听他的话,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位学生家庭很是富裕,平时经常以一些小恩小惠赢得同学的欢迎。他买的文具特别多,谁没有可以向他借,关系好点的就不用还了。和同学到小店里也特别大方,总之跟着他就不会“吃亏”。还有些小学生在家所受关注较少,于是便用高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发泄怨恨和不满。有一位学生,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自从他读书以来,家里人很少到学校来看望他。其他住校生,每周三都会有家长带菜来,他呢,一罐干菜要吃一星期,实在也够可怜的。有时候老师也要给他买点菜。但他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每周一到校时会把一周的零用钱都花光。买的净是些玩具、小食品。到星期三,连买菜的钱都不剩了,就要向同学或老师借了,而且屡教不改。4、依赖心理。有些小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慢慢地就有了一种惰性,形成依赖心理。这一心理使小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高消费行为。上例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好吃、好玩的习惯,一时很难改变了。就拿小孩子吃棒冰来说,在夏天,有些小孩是每天一枝棒冰,一天不吃都不行。这还算是有规律的,有节制的。有一个学生周一到校,因为天气炎热,一天吃了9枝棒冰,花光了一周的零用钱。(四)家长的纵容家庭富裕的客观因素。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铺张浪费现象的严重,有些家长进门谈钱,出门谈钱,为了办事顺利毫不吝啬地请客送礼,炫耀金钱万能,这在孩子心中无形打上了“金钱至上”的烙印。家长对子女放纵娇惯的主观因素。谁都知道,独生子女倍受关爱,家长对子女放纵娇惯,要月亮不给太阳,助长了他们的消费势头。就是家境并不宽裕的家长宁愿自己吃少点,穿差点也不让孩子受委屈。有的家长忙于做生意,有的只顾自己舒服享受,集轻松与自由为一身,只要子女不去打扰他们,子女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而公务繁忙的家长,难得回家一趟,觉得愧对孩子,便以金钱补偿,却顾不上给孩子以正确的消费指导。尤其是隔代老人,疼爱孩子比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出于自愿,有的出于无奈(怕儿子儿媳不高兴)。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少走路,放学后在学校附近餐馆记帐就餐,孩子有求必应,往往顺竿而上,久而久之,孩子便任性有余。(五)教育制度不完善在实施上,我国的消费教育还没有转变为政府行为,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学校对学生消费的指导不够,认识不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