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起到联结大、小项的作用,就不能制约大、小项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必然地得出结论。如果中项有一个是周延的,就是说,有一个中项的全部同大项或小项发生了联系,中项的全部都介入了大、小项的关系之中,这样才能起到联结大、小项的作用,才能制约着大、小项的关系,才能必然地得出结论。因此,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凡是有效的三段论,中项都必须要周延一次。两个中项都不周延,就叫做“中项不周延的错误”。例如:一切金属都是可塑的;塑料是可塑的;所以,塑料是金属。在这个三段论中,中项“可塑的”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因此,“塑料”和“金属”之间的关系便不能确定。这里硬性确定“塑料是金属”,就不是从前提中必然推出的结论,所以这个推理是错误的。《伊索寓言》中有只吃惯了鸡蛋的狗,有一次误吃了海螺,从逻辑上分析,就因为在它的思维过程中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其典型形式是:
f一切鸡蛋都是圆的;这东西是圆的;所以,这东西是鸡蛋。于是,它就把“这东西”吞进了肚里去。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三段论的前提蕴涵着结论。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周延了,即在前提中断定的是一个项的部分外延,而在结论中却断定了它的全部外延,那么由于部分并不蕴涵全部,因此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要使结论具有必然性,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就不应周延。违反这条规则就会出现两种错误:其一是“大项扩大的错误”,即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变得周延了。例如:科学技术是我们应当重视的;文艺不是科学技术;所以,文艺不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在这个三段论中,大项“我们应当重视的”在大前提中是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却是否定判断的谓项,周延了,从而犯了“大项扩大的错误”。其二是“小项扩大的错误”,即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变得周延了。例如,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一文中,曾对某些复古派的逻辑加以揭露,概括了他们的一种荒谬的推理:甲生疮;甲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人生疮。这个推理之所以荒唐可笑,就因为小项“中国人”在小前提中是肯定判断的谓项,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却是全称肯定判断的主项,周延了,从而犯了“小项扩大的错误”。(二)前提规则词项的规则是三段论规则中最基本的规则,后面四条前提的规则都可以根据前三条推导出来,因而相对说来,是派生的规则。1从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的,那么大项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