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不能自己与自己矛盾的道理。这成语也形容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f六守株待兔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
二文章翻译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加点字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跑)触(撞到)株,折颈而死。因(于是)释其耒而守株,冀(希望)复(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被)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政策),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的国君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和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三内容理解
(1)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讽刺的是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还想有回报的人。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2)“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含有“不知变通”之意。但“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剑”偏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了解情况变化,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方法。
f七老马识途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
二文章翻译
原文“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