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热贡唐卡艺术
唐卡(藏语,意为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绘画艺术,它类似于汉族的卷轴画,具有独特的藏传佛教传统工艺特色,画面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大约于公元7世纪中叶,在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文成公主进藏后),已经在这一地区各地以绘画艺术的形式出现。这时的唐卡大都是民间的一些画师供奉给寺院的供品,是零散的还没有真正形成系统的唐卡绘画艺术,直到五世纪达赖罗桑嘉措以后,这一地区才成立了相当于现在的画院机构,唐卡创作从此进入了一种专门化的创作时期。现存较早的唐卡以及现在盛行于藏传佛教寺院和藏族民间的唐卡绘画艺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丝绢绸缎为材料,用刺绣、编织、拼贴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二是用天然矿物植物颜料在画布上绘制的唐卡叫做“迟唐”。唐卡具体可细分为:布面唐卡、刺绣唐卡、织锦唐卡、贴花唐卡、惮丝唐卡、印刷着色唐卡、珍珠唐卡等。唐卡形状多为直立的长方形,用锦缎装裱。通常由四部分组成中央佛像画面美龙、四周裱衬的红黄蓝三色彩缎边饰彩虹、画面之上的黄色丝幔和两条红色飞燕飘带。每幅唐卡画面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据说分别代表净土、人间与地狱。中央部位一般绘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养膜拜的主尊,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诸传承祖师等画面上部称为空界,亦或圣界,绘有诸佛、菩萨画面中部即为人间,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僧侣画面下部则为阴间,也称地狱,绘有罗刹、鬼等。居于空界最中央的一尊佛像,称之为顶严,中央的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唐卡的大小并不规则,尺寸各异。常见的唐卡,一般长一公尺左右,宽六、七十公分,寺院和个人居室收藏或悬挂的唐卡主要是这一种。另外较为特别的还有长达数十公尺的巨幅唐卡和可置于掌上的微型唐卡。国唐中的巨型唐卡称为国固。这些巨幅唐卡,做工精致、色泽鲜艳,艺术价值很高,有的还是国宝。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最大的唐卡,为布达拉宫所珍藏的长达五十余公尺的二幅巨型唐卡。其中一幅最大的国固唐卡,高五十五点八公尺,宽四十六点八一公尺。这幅唐卡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王第巴桑杰嘉措主持制作的,唐卡中描绘的主尊是无量光佛。国固的尺寸太大,所以也不经常悬挂示人,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抬出来展示。如传统的宗教节日雪顿节,就有规模庞大的晒佛仪式。拉萨哲蚌寺的晒佛是很有名的,到了雪顿节那天,寺庙僧人将寺内珍藏的高三十公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