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发病率。二、PCI围术期的抗栓治疗方案早年的PCI围术期抗栓方案多采用术前阿斯匹林及潘生丁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术中予肝素静注;术后予以强化抗凝药(华法林)、抗血小板药(阿斯匹林和潘生丁)口服,并常给予低分子右旋酐静滴。此方案的缺点是肝素的剂量不够个体化、华法林的出血并发症多,而潘生丁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疗效不确切。20世纪90年代中期,STRESS、BENESTENT等试验表明其血管并发症在73%135%之间,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亦相对增加。近年为寻找更加有效的PCI围术期抗栓治疗药物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1.噻氯匹啶:药理作用为不可逆抑制ADP与血小板上的受体结合,从而阻止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上调,使纤维蛋白原与此受体的结合减少。常用剂量250mg,Bid,约使出血时间延长2倍,半衰期57天,所以平诊CABG病人术前最好停药5天。ISAR、STARS等试验证实,阿斯匹林和噻氯匹啶联合用药与标准抗凝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早期死亡、AMI、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MACE发生率,4年随访期疗效保持不变,对预后不良的高危病人(ACS,复杂病变、支架植入不理想等),联合应用阿斯匹林和噻氯匹啶尤其获益。但噻氯匹啶的缺点是副作用较多,约为91%106%,严重副反应如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约1%)、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绀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发生率1160014800)等可威胁生命,其他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消化不良、肝功异常等。2.氯吡格雷:是噻氯匹啶的第二代产品,每日只需服用一次,剂量低,耐受性好,副作用减少1倍。CLASSICS试验在1020例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中比较了氯吡格雷与抵克力得对第一终点(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因心脏副作用停药)和重大事件(心脏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影响,显示氯吡格雷优于抵克力得。CAPRIE试验随机双盲比较了19185例心、脑及外周动脉严重事件者用氯吡格雷75mgd或阿斯匹林325mgd治疗13年的疗效,结果氯吡格雷组心脑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斯匹林组(降低87%)且疗效持续3年。CLASSICS、CURE等临床试验证实了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与噻氯匹啶一样能够降低MACE发生率,有7项研究证明氯吡格雷在降低MACE和30日死亡率方面优于噻氯匹啶或至少与之等效,因此目前主张用氯吡格雷代替噻氯匹啶。服用氯吡格雷75mgd,至少5天才能达到最大血小板
f抑制水平,其理想负荷剂量尚未明确,有研究发现375mg顿服能在90mi
内能抑制60%的血小板活性,6h内达到最大血小板抑制效应,亦有报道450mg比300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