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在开头以苏轼的词句来引入,接着表达了自己对“清欢”的认识和理解。B在文中作者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清欢”是环境清幽,饮食清淡,心灵纯净的世界。C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两次去圆通寺的不同感受是为了享受那里的“清欢”。D文章在末尾联想东坡诗句道出了真正能享受到“清欢”的人是能够在俗世中寻找到内心宁静的有着高雅志趣的人。5本文以“清欢”为题,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清欢”如此难得,我们又如何去追求它呢?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你的想法。【答案】4C5(1)散步,但是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2)吃饭,但是清淡的小菜
几乎不可得。(3)约会,但是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6(1)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2)少一些世故,多一些真诚,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3)不为世俗浊流所沾染,能够洁身自好。【解析】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错在“是为了享受那里的清欢”。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两次去圆通寺是为了寻找清欢,但是第一次享受到了。而根据第九节中描写圆通寺门前喧闹的景象,可知作者第二次并没有享受到清欢。5试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只答“清淡的欢愉”。阅小学初中高中
f小学初中高中读文章,重要的信息集中在(5)(6)(7)三节。第(5)节“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第(6)节“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第(7)节“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