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从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成投产到2005年4月1日《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我国汽车销售流通体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计划内、计划内与计划外并轨、市场导向以及品牌导向四个阶段。(1)严格计划控制下的汽车分配体制(1979年以前)计划经济时期,汽车作为国家统配物资,投资、生产、定价、分配都是由国家计划安排,汽车生产企业只负责严格按国家计划组织生产,企业根本没有经营自主权,因此企业基本上没有建立任何销售渠道。(2)计划分配体制的松动和自销体系的建立(1979年至1993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作为过渡时期汽车销售的重要流通部门,中国汽车贸易总公司,中国机电设备总公司等中央更行业主管部门的物资经销企业成为汽车销售的核心渠道,在地方上的经销网点成为汽车销售的主要终端。同时,汽车生产企业自身的销售系统逐步组建并开始发展起来,这时期主要为汽车生产企业的销售公司与当地的经销商合作,组建联营公司或者合资销售公司。该时期最明显的特点是国家指令性计划安排的汽车比例逐年下降,1980年为927,1984年为583,而到了1992年已经下降到15。但是从总体来看,此时的汽车销售“政府计划”性质还是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分销渠道上还是以中央直属汽车销售公司为主,企业自己建立的销售公司为辅。(3)以企业为主导的分销流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1994年至1999年)1994年2月,国务院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鼓励汽车工业企业按国际上通行的原则和模式自行建立产品销售系统和售后服务系统。政策的开放使得企业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除了国有汽车经销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的销售企业之外,其他的社会经济组织也开始介入汽车销售,汽车销售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竞争中,原有的具有政府背景的汽车经营企业在汽车销售渠道中的作用被的削弱,而汽车生产企业的销售企业获得了极大发展,并成为汽车销售流通体系的主导。(4)4S店的出现和品牌销售的规范(1999年之后)1999年前后,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南北大众4S店的广泛出现,推动了汽车销售终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终端形式开始从一级,二级市场向三级,四级市场延伸。国家《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适时的推动了品牌专卖销售这个流行的分销渠道更规范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汽车市场的状况分析及未来格局预测从计划市场、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者的地位有了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汽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