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自然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最近几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又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这个概念国内国外都非常盛行,于是,有不少人就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200多年前提出的,现在则是应该用竞争优势理论替代比较优势理论的时候了。我想进一步分析并说明,各地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不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形成不了的。波特教授所讲的竞争优势理论到底是什么?他认为,一个地方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该地有什么廉价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就要多利用这些廉价要素。其实这也就是比较优势的概念,比如说为什么在劳动力多资本少的地方发展劳动密集的产业,因为那个地方劳动力相对便宜,资本少,资本必然要相对昂贵,所以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其实是比较优势。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还有另外三个条件:一是市场规模。一个地区生产什么产品、发展什么产业,只要这个产品和产业在国内市场有很大的市场规模,就可以发展。二是发展的产业最好是在当地形成产业群,很多企业生产产业链中各种不同的部件。三是这一产业是竞争性的产业。
f与比较优势相比,市场规模显然不那么重要。从历史实证来看,美国是一个大国,当然有其国内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但是在发达国家中,也有国内经济规模非常小的国家,比如瑞士、瑞典、比利时、荷兰等,都是很小的国家,国内市场规模很小,但也发展得非常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现代经济中,交通运输条件弥补了一国国内市场规模小的不足,国际规模在全球化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这样看来,大国在发展某些产业上固然有其优势,但这些优势也完全没有办法补偿比较优势不足所带来的问题。从产业群和市场竞争性的形成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形成产业群聚的前提,恰恰是这一产业一定要符合一个地方的比较优势,没有比较优势,基本不可能形成产业群聚。以美国为例。今天美国人均收入达38万美元,其人均资本拥有量非常多,造成劳动力相对昂贵,资本相对便宜。在这样一个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于资本而言非常稀缺非常昂贵的国家,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基本上没有可能,所以,不会有太多企业投资这个产业,生产相关的部件,所以形成不了产业群聚,除非政府予以补贴保护。在开放的市场中,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