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负担过重,学校也很难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更难以让教师比较连续地参与课程开发。如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新课程,一味地硬性派给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或参与本职工作之外的决策活动,弄不好会使教师的工作过分紧张,反而使原来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三)、缺乏全社会支持的氛围和条件。从课程开发来说,它非常需要社会的支持。没有学校以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难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将改革的触角从教育系统内部向外延伸到教育系统外部的领域,它要求把支持教育改革视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再一次提出了教育的改革必须得到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由于社会文化事业经费有限,各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数量极少,图书设备有限,加上有的还要创收经营,学生更无法免费进入。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走向社会,这是他们学习的另一个课堂,但是社会如果不以满腔热情来接待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场所来服务于学生,那么这种课程设计的再好,也总是空中楼阁。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应对策略:(一)、创设氛围,改进机制。要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就必须营造一种大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学校应广泛征求社会、家庭、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尊重家长、教师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考虑课程的多种实施途径特别是社会、家长的广泛参与等。同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学校还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断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教师创造尽可能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教学系统也要和课程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建立内部反馈和激励机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学校还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
f所以国家很难采用一种统一的管理方式或手段来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能用类似于外部统一考试等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除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中介机构的评价外,还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地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激励较为规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