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身临其境的画面美,但是,那种淡薄、宁静的意境创造却无疑达到了高峰。厌倦了尘世的纷繁复杂,走向山村拥抱自然,在天地山水的广阔之中为自己的灵魂寻求一个出口,这不仅仅是古人独有的心灵追求,当下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与日俱增的生活压力共同挤压下每一个都市人都会产生的情感寄托。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道“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
f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无我之境,则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大概陶先生这种精神要属无我之境了。“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明代杨继盛这首《登泰山》则又是另一番意境。泰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往往象征着向上与超越。孔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打圣人始,似乎中国古代文学就给予了诗人这样的承诺:“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是有关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之间达成的一项最古老的约定之一。”于是,登高赋诗就给山水诗词注入了柔情之外的别样元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诗圣登上泰山的感慨,连向来都背负着“沉郁顿挫”诗风和工于格律的杜甫登上泰山都免不了用“岱宗夫如何?”这样的不像诗而豪情万丈的句子开始自己的抒情,由此可见,山水之间包藏了多少可以激发诗人无限生命活力和对生活永无止境追求的原动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中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光色,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都在提示着心灵和宇宙的联系。任何一个正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到过感动的人,则必能理解这句千古流传的名论。中国文人则正是用古典山水诗词将这流传千古的哲理和自己内心包含的诗情画意用别具一格的人生体悟,言语表情传达给世人,让人们循着这唯美的画面、清丽的文字和至美的情感去体验蕴含其中的心灵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1)2俞平伯《中国古诗词精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1)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