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的根本。3“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开放环境“J型”曲线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产生条件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无K值保持稳定“S型”曲线现实状态:食物和空间有限;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有K值先增加后减小
特点
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速率
曲线
知识点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种群数量的变动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只代表两种典型情况,自然种群的数量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有的是不规则波动,有的是周期性波动,不利条件下还会使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亡。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间接因素: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例如:①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②生物因素a种内关系:种群通过种内斗争调节种群密度。
b种间关系:如天敌等。c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风、雨等。d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影响越来越大。
知识点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原理1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2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3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2探究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3探究步骤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
f2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内混合均匀;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上的方格内,显微观察计数一个方格内的菌种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4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记录结果最好用记录表。表格如下:时间天数量个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