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注:当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2实例:高斯的实验。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④K2之前种群增长速率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充足。K2之后,由于种群数量的上升,资源和空间相对不足,种内和种间斗争加剧,使生物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4“S”型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上,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最多,还不影响资源的再生。②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方面,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从而提高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最有效措施
1
f③农林害虫的防治方面,降低农林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