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循环,它完善了“工学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有助于树立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品牌,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的形式,推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三、“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一)“工作室”的构建通过企业调研与职业岗位分析建立与专业职业岗位方向相对应的设计工作室(由35名教师团队负责教学),遴选一名骨干教师负责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实践指导,同时邀请一名企业专家或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担任专业技术顾问,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对工作室进行双向选择,工作室的导师和学生们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拓展技术输出和对外服务的同时努力提升社会声誉,将“工作室”转变为企业在校内的设计团队和岗前培训基地,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二)围绕“工作室”开发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工作室制”的项目课程不受学科体系的限制,可以在同一个项目课程中涉及到多门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依据岗位核心能力设置项目课程,完成一个或多个项目课程后即能够具备相应的核心职业技能,以“室内设计工作室”的一个项目课程为例(如表1所示),该项目课程整合了多个必须的核心职业能力,让职业能力的获得变的有的放矢。(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计划“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二阶段由导师主导,第三阶段由学生主导。第一阶段第1学期,基于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该阶段是专业技能形成的一个“大平台”,重点培养职业岗位中的通识技能,项目课程重点围绕基础造型能力的提高来设置;第二阶段第2~5学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全面了解完成设计项目所必须的职业技能,明确学习目标并规划个人的职业理想。以工作室为载体,以设计项目为驱动,全面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围绕项目课程划分不同的专业方向,按照“大平台、小方向”的原则,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只需要学习与职业岗位相关的项目课程;第三阶段第6学期,开展校内外的“工作室”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校外顶岗实习的评价由相关设计企业进行),将校内工作室的学生分为多个设计团队,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与任务考核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标准,由设计团队独自承接对外技术服务,将微型公司搬入设计工作室,导师只负责各项目的进程与质量的监管,充分体现出学生团队的主导地位。(四)“工作室制”模式的管理机制由于“工作室制”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