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的赔偿机制、社会医疗和养老的保障机制、失业人员的培训再就业机制、分配收入的调节机制等,积极预防和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4
f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三个着力点人民网理论频道07年10月19日作者:谢志强【大中小】
18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
体制创新”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社会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和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体制的内涵和外延、特点和规律,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化认识,理清思路,敢于创新,从而提高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一、深化认识形成共识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了建设这一美好的社会,实现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必须动员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增强创造活力、发展社会事业、搞好社区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健全社会保障、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建立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社会是文明建设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康、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和谐社会的内容,不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艰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条件。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毫无疑问地包含了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