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所以自然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除了间接地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化社会风气教化大众安定社会。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在家族里对长辈的孝敬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次序这是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当然是为政的一个方式。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因此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百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经广要道章》对人们“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孝经广至德章》这样社会就会稳定形成“民用和睦
f【摘要】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论语》孝道现实意义2008年《杂文报》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10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