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大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阐发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孝论语孔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另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肯定了孝是人伦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必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和作乱即为不忠孝悌者鲜犯上而无作乱是忠君爱国思想的拥护者。我们现在常说“孝顺”一词似乎孝敬就代表着顺从长辈或者权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来顺受很多人因此产生误解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实仅就这一点孔子早就给出了答案。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