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和环境打交道时塑造自我的人”。艺术是对人格化的有意识的设定,通过这种设定,生动地表达人的合类性意向,对人类最深切思考的问题作出回答,把人纳入回归自我的历程中,而这种人格化设定是通过建构“纯模仿性构造物”完成的。卢卡奇还指出,与劳动一样,艺术既有目的论设定,又有对现实真实的观察,但有三点差别:一、劳动旨在生产一具体的客体,其对现实的把握以此为限;艺术的客体是与人相关的全部现实。二、劳动目的在于创造使用价值,这种价值的大小是确定的;艺术的目的主要不在创造使用价值,其价值是难以衡量的。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艺术,特别是优秀艺术的价值则可以绵延千百年之久9P654。此外,劳动对异化是“中立”的,异化状态下也可生产出有目的的产品,艺术却内在地本然地把矛头指向异化。“艺术家是以真正的个性(这种个性蕴涵着具有追求人及其世界的自为合类性的深刻的、强烈的意向)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的,因而能够在这个世界的单纯的此在的基础上,在艺术的摹拟中产生一个反抗异化的,摆脱了异化的世界,这是完全不依艺术家本身的主观的、局部性的观点而转
f移的”。1P654无疑,卢卡奇这里所阐发的观点对于建构社会存在本体论美学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基础,艺术作为本体论的全部问题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讨论清楚。但是这里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卢卡奇把艺术与审美活动完全等同起来了。名义上谈的是审美特性,而实际上只是艺术特性。这样就重复了19世纪以来许多美学家的错误。艺术虽然具有审美的特性,但是艺术与审美活动毕竟不能等同。简单地说,艺术与审美活动有以下三点区别:第一,审美活动可以是独立的活动,也可以是依附性活动,即渗透在日常生活、劳动、语言、游戏、巫术、宗教、科学及艺术中,成为它们的伴生物;艺术则必定是独立的活动,政治、道德、宗教只是作为一种因素融入到艺术中,就像审美作为艺术的一种因素。第二,审美活动是单个人的活动,它的普遍性是建立在共通感的基础上的,因而是不可以传达的;艺术则是群类的活动,群类能够借助于艺术形象交流和传达彼此的思想情感。第三,审美活动体现的除了情感之外,也有某种社会意识,但它不能构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却基本上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说,艺术承担着维护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使命。正像卡西尔说的,审美不是艺术的本质。艺术虽然能够给人提供审美享受,但艺术的目的不仅仅是美,还有真和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