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条件、基坑周边环境要求及支护结构形式选用截水、降水、回灌或其组合方法。当降水会对基坑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造成危害或对环境造成长期不利影响时,应采用截水方法控制地下水。采用悬挂式隔水帷幕时,一般应同时采用坑内降水,并宜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坑外回灌的措施。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和板式支护基坑,应对基坑开挖后地基土的抗渗或抗管涌稳定性进行验算,合理布置截水帷幕的深度与平面形式。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开挖面时,需要采用降低地下水方法疏干坑内土层中的地下水。疏干地下水有增加坑内墙体强度的作用,用利于控制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1
截水
1采用隔水帷幕的目的是阻止基坑外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或减小地下水沿帷幕的水力梯度。2基坑隔水方法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施工条件等,选用水泥土搅拌桩帷幕、高压旋喷或摆喷注浆帷幕、地下连续墙或咬合式排桩等。3当基坑底存在连续分布、埋深较浅的隔水层时,应采用底端进入下卧隔水层的落底式帷幕;4隔水帷幕宜采用沿基坑周边闭合的平面布置形式。
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时,采用降水的作用是:
12345截住坡面及基底的渗水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并防止边坡或基底的土粒流失。减少被开挖土体含水量,便于机械挖土、土方外运、坑内施工作业。有效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与基坑稳定性。减小承压水头对基坑底板的顶托力,防止坑底突涌。
当基坑开挖不很深,基坑涌水量不大时,集水明排法是应用最广泛,亦是最简单、经济的方法。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米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米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轻型井点宜采用金属管,井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15米(距离太小易漏气)。
f回灌
1当基坑周围存在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且基坑外地下水位降幅较大时,可采用地下水人工回灌。浅层潜水回灌宜采用回灌砂井和回灌砂沟,微承压水与承压水回灌宜采用回灌井。回灌井可分为自然回灌与加压回灌井。自然回灌井的回灌压力与回灌水源的压力相同,宜为0102Mpa。加压回灌井的回灌压力宜为0205Mpa,回灌压力不宜超过过滤器顶端以上的覆土重量。回灌井施工结束至开始回灌,应至少有23周的时间间隔,以保证管井周围止水封闭层充分密实,防止或避免回灌水沿管井周围向上反渗、从地面喷溢等情况发生。管井外侧止水封闭层顶至地面之间,宜用素混凝土充填密实。
2
3
地下连续墙的槽段接头应按下列原则选用
12地下连续墙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