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专业设置,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调整新编教材10多项。二是转化科研成果,打造精品课程。学校充分发挥车辆、交通控制、热能动力等领域的科研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目前建设了汽车电子和汽车车身设计2门核心课程实验创新平台,车辆工程专业教师队伍获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是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学院从公共基础实践、学科专业实践、研究创新实践三个层次深化实践教学改
f革。建成了车辆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结构分析与动力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平台;车辆工程、交通工程、力学实验室,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本科生开放;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三性”实验确认工作,实验比例达953。利用科研、创收经费购置仪器设备成为学院改善研究、实验条件的重要途径。现学院实验室总面积达10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在校外建有10多个签约教学实验基地,拥有交通、车辆类专业各方向研究所6个,山东理工大学交通安全司法鉴定所、淄博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中心、山东理工维科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等服务机构也设在我院,这些实验、科研、实习机构,为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学习的大舞台,提高了教师授课质量工程。
三、吸引学生参与科研,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坚持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已形成四种吸引学生参与科研的有效模式:一是课题参与模式:以教师主持的课题为纽带,吸收相应专业、年级的学生参加,成立若干科研小组,协助教师完成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二是基地训练模式:以稳定的校内外基地为平台,注重基本技能训练,长期有序地实施。三是立项资助模式:学院每年投入10万多元,立项资助由学生主持、教师指导的创新项目。四是自主调研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知识优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成果。大量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力支撑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95的选题来自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近几年来学院每年教师平均研究经费达近10万元。2009年学院科研经费有望超过一千万元。近3年来,学院本
f科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500余篇。实施素质拓展工程,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先后1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获得“飞思卡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