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感培养,提高语文素质语文教学要抓好语言学习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使用都和语感素质密切相关。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反之,语感弱的人又难靠直觉透过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更无法体察、领悟、准确持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语文课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语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忽视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使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造成学生语感素质不高,语文素质总体不尽人意。为此,语文界有识之士很早就公开倡导语感教学。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点功夫。在语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一、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上的正误感受,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今人的“讲解是死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