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体味“初发芙蓉”之美
东晋时有位叫颜延之的诗人赋诗作文喜欢典故追求字词雕饰。而相比之下谢灵运的诗歌自然天成兴会标举读来自然可爱。于是引发了钟嵘《诗品》中鲍照对谢灵运和颜延之两人诗歌的评论“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1鲍照所概括的这两种诗歌风格虽然是针对颜、谢诗歌提出的却也把握了中国美学的两种文化风格。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音乐、建筑、戏曲和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二元结构。“初发芙蓉”之风气魏晋时就已开创到唐代就已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主导倾向。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从诞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初发芙蓉”这种追求自然恬淡的风格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
而《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是高中美术教材中对学生进行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重要的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所提及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绘画特征即中国古代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空间处理方法及多种的表现程式制定为教学重点。这一教学重点广泛的涉及了中国古代山水画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元素和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心理观念的关注特别是针对具备一定欣赏水平和人文知识的高中学生来说让学生了解中古代山水画的人文精神才有助于学生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角度上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必须以理解“初发芙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的教学重点而并非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绘画特征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在高中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适当扩展高中生审美理解深度这样就可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区别中西方艺术思想内涵使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个性在理解的基础上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
那么“初发芙蓉”这种自然恬淡之美为什么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灵魂所在呢追根溯源在老、庄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中可以找到其最早的归宿即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人文起源。《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指“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是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这一法则才能达到和谐状态。庄子发挥了老子的这一思想并且把人之性情也纳入了这一规律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庄子极看重人的真诚自然的情性的表现。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