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症状,即将面临考试的考生或者他的父母,因为担心太多,导致心理和身体上的过度负担,进而在行为上或言语上表现出不安与浮躁的现象,结果不能发挥正常的认知能力,出现短暂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衰退。3原因分析31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过度担心造成该生习得性无助和不安许多时候,家长不能给孩子任何好的榜样或解决问题的建议,只是将自己的担心和无奈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由于年幼、内向、不爱说话,与家长的交流很少。久而久之,孩子“习得”了父母的无助和不安。中考前尽管孩子成绩很好,但母亲总担心孩子考不上,让孩子倍感压力山大,结果不幸被母亲言中,真的就没考上,自此阴影就留在内心。32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发展缓慢,几乎停留在小学阶段该来访者对自己的的认知能力,似乎依然停留在幼年时从父母那里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虽然已经是22岁的一个大小伙子,但内向腼腆得像一个小姑娘。进咨询室时几乎是贴着母亲的后背悄无声息地走进来的。开口讲话时不由自主得会说“我妈说……”,当谈到他的数学考试成绩时,他比较自信,一旦涉及到中考失利、高考受挫的情况,他就开始不安,并且强调他的应考能力很差。当反问他:那你最近怎么还能考到班里前几名呢?他说我有实力。再问他“那为什么高考时你就没实力了呢?”他不语,半天似乎才想明白,说“小时候我身体不好,我妈觉得我干什么都不行,我也就觉得自己不行,时间久了,我就自卑,面对高考也就越不自信了。”当再次问他“一个数学能考145分,总成绩全班排名前十的学生,你认为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学生”时,他毫不迟疑地说“好学生。”再问他“这样的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心理特征”时,他的回答是“很自信,很阳光。”说完,沉默了许久,慢慢说,“我其实没必要自卑。我有足够的自信资本。”那是什么让该来访者自卑并且一再出现考前焦虑、高考失利呢?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作为他的重要“他人”他的妈妈,没能及时地帮助他度过第一次大考失利的困境,反而强化他“不行”的事实,让当事人也接受了自己“不行”,虽然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来访者学习很努力而且平时成绩很好,但他的潜意识里始终留有自己不行的印记,他对自我的认知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而改变。4咨询目标的确定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41具体目标缓解其考试焦虑情绪,改善睡眠,提高学习能力。42终极目标在咨询过程中逐渐提高求助者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增强其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