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生命触角基本被局限在各种应试(各种考试与技能测试)之中,学生面对的总是苍白的课本、作业本和试卷。家庭中,亲子交流也总是以学习、考试、辅导班为核心。这样的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大大限制了孩子们自由陶冶的可能性。加上我们片面强调现代化所倡导的维新、维时尚,使我们的孩子们残留的精神空间被时髦的、潮流的东西所充塞。这些东西喧嚣绚烂,带给人轻盈愉悦,却不能给生命以深切的润泽与陶冶。它们对孩子心灵空间的占据,进一步将孩子与自然、自由、自我的距离拉开,使生命之泉得不到汩汩而来的新鲜水流。(2008年第9期《读写月报新教育》刘铁芳《教育不仅仅是增加“耐受力”)》两种生命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的老师几十年的工作只是在重复第一年的经验。这样的老师工作一辈子,他的教学生命也只有区区一年。而一位优秀的教师,即使在自然生命结束之后,他的教学生命依然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