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将环境绩效作为正式项,通过非货币计量形式加以披露,包括企业环保计划措施和环保认证等,使信息使用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环境法规执行情况和环保质量有一个概括性地了解,并以此来对企业的环保业绩作出评价。(四)树立示范企业,改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上市公司在
f社会公众中的影响相对较大,信息披露的条件相对完善,又是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与此同时,能源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资源产生的影响较广,因此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先在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试行,通过积累一定经验并形成较为稳定的机制之后再向其他企业推广。另外国家可以对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表现较好地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化指导,使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表现得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然后再将这些企业树立为模范企业,对其他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引导。(五)加强监管,提高环境信息的可靠性企业最看重的是效益,因此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如实地披露,使信息的可靠性降低,因此应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另外,由于环境资源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监管是可能需要国家审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共同合作,制定具体的审计准则来执行。审计的要点可以包括:环保节能工作的合法性、环境信息的正确性、资源环境对策的适当性、内容的全面性等。(六)加强企业及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有效进行,则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环保宣传。而对于企业的会计人员,则还要针对其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能力进行相关培训,以便适应企业环境会计的需求,为环境会计信息体系的建设打好基础。公众环保意识的强弱,会对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产生直接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意识正在逐渐增强,这一方面会给企业带来一定压力,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会逐渐关心企业的环境质量和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选择状况较好的股票进行投资。参考文献:[1]魏素艳等:《环境会计相关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编辑刘姗)34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