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交通规划方法论
我们把规划方法论界定为哲学层次和科学层次的交通规划方法,而非具体工程层次上所使用的工具或手段,但应指导工程层次上规划工具和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交通规划的方法论基础是研究系统行为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等。但这些一般系统理论要经过变通之后才能应用于交通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1、将交通系统分解成多维多层次的子单元,分别采用背景变换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源于复杂系统的层级结构特征和可分解特性、耗散结构理论和自相似理论。首先按时间、空间和物性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内容,将每一项内容放置于更大的背景中,或说将该层次的交通系统至于环境系统中考虑,只有当系统与环境同构或相似时,系统才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运行成本才最低。背景变换分析方法要求在交通规划中有国民经济指向与交通运输指向的同构分析、区域发展模式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分析、上两级地域范围交通网络对所研究的交通网络的驱动和约束分析、地域外部环境对规划地域施加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因素分析。其中国民经济指向一般是指由产业形态或生产力形态决定的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操作对象,运输指向则是交通运输系统瞄准环境系统的要求进行自我调整的行为,如资源密集型产业形态中,生产者为提高经济效益,主要关注的是运输成本的下降,针对经济环境的此种要求,运输系统自然要调整到能大幅度降低成本的运输方式上去,即发展大型运输系统。之所以要做这种同构分析,是因为有什么样的产业经济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交通形态。2、通过关注慢变量或支配变量达到规划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论源于慢变量支配快变量的协同论原理。根据此原理,复杂系统的每一种特性仅由一种关键要素所支配。也就是说,一种系统要素仅主贡献一种系统特性,这种要素就是支配要素。主贡献意味着这种贡献对系统特性的趋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非主贡献因素只会对系统特性产生波动性影响。支配要素通常是变化速度较慢的结构性变量,它与其主贡献的系统特性之间存在着寿命周期的一致性或准一致性,即支配要素不发生变化,由其决定的系统特性也
f不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在交通系统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支配交通发展战略,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支配各运输方式发展规划,而地理环境、产业布局决定路网几何格局、产业形态决定运输方式选择。由于地理环境、产业形态等支配要素的长寿命周期,决定了交通路网的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