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目标。第9课对外开放逐步扩大1、1980年设置4个经济特区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逐步扩大3、1988年海南建省,最大的经济特区。4、对外开放的格局5、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6、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在此处设特区原因:位于东南沿海经济基础好,临近港澳,重要侨乡2、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3、1988年,海南建省,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4、至此,全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二)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f二、1990年4月,开发上海浦东,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三、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1、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2、1979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历史新时期。3、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为制订完整的、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奠定基础。《民法通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法人制度4、198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全国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意义: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一、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2、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省级民族自治区设立情况简表自治区名r